职场读书: 提示如何有效? 找到锚点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03:33 点击次数:80
继续读《福格行为模型》。
想要得到有效的提示,首先不要依靠自己的记性。
道理上并不难理解,就是大家都熟的那句老话: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跟用笔头记下来的东西相比,再好的记性,都不那么可靠。(这里是跟自己比。不要拿张三记得不清不楚的笔头,去比较李四超群的记忆力。)
你或许拥有一颗聪明的大脑,远超过大多数人的记忆能力。但是,人的大脑很容易被许许多多的事情所占据。当你被眼前的事情所困,或者沉迷于当下的工作(手动狗头),你超群的记性也只能被迫让位。
想要有所改变时,靠自己的记忆力就更加不可行。那样做,只会占据大脑的缓存,拖垮正常运转的速度,而不可能带来持续的改变。这里在书中也提到,“想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养成习惯也不靠谱。” ——千真万确。一直提醒某人,要“记得”做某事,但他从来就没记得过。问起来,就说,唉呀,记性不好,忘记了。
再说一遍,人的记性不可靠。
所以,什么提示才可靠?
笔头,广义上的笔头。包括但不限于各种环境中的客观提示,闹钟,即时贴,电话……有一点要注意,不要只是写在待办事项上。比如写进手机里的记事本,工作台历上的事项格子,电脑里的各种记录本……都没用。真的忙起来,根本就不会看它们。也就无法在需要的时候,接收到那些提示信息。
当然,不是说不能列入待办清单,而是说,不能只写在待办清单里面。那样,只能偶尔想起来,检查事项是否已经完成,起到一个辅助回顾的作用。
这些提示,要出现在我们有很大概率会看见的时间和地点。
给提示找到锚点,一定会看见,看见就会联系到行动。
把想要改变的行为,锚定在已有习惯上,就更容易做到。可以是每天固定时间都会看到,或者总会触及的东西。又或者,一出现,就会让你觉得异常,觉得不舒服,非掰回来不可的东西。比如,一张摆在莫名其妙位置,挡住你路线的椅子。看到了,就会想起来,要干点啥。
有一些提示,出现得太多,也不具备足够的必要性。即使出现在眼前,对我们来说也没用。因为已经皮掉了。比如,手机上的若干个小红点,太多了,我们也不会看。除非,是我们特别设置的人或群组。
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提醒:如何让别人对我们的提示有回应?
特别是在工作中。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东西,别人(同事、客户、用户,等等),却总是爱搭不理时,对工作积极性带来的伤害还是挺大的。芥菜树下看,如果希望别人能够对我们给出的提示有所回应,那就不能只是一味地强推,而是要进一步思考:准备的这些内容,是否考虑到对方的真实需求,对他来说是否有价值?假如对方认为,忽略这些提示会给自己带来损失,那么他一定会有所反应。
水到渠成,是因为已经挖好了渠。